維真PODCAST-【維真會客室】第十四集~
「聖詩集」,是教會珍貴寶藏,是歷世歷代信徒文學的精華、神學的開花、與靈性的結果。如今,不少被放在傳統教會座位間蒙塵,與老舊的紙本聖經一起,成為教會屬靈意象的襯托裝飾。即或偶被翻動,當代信徒可能當它是本歌詞難懂、旋律不熟,沒什麼人唱的「歌本」。
這其實是對「聖詩集」缺乏正確認識,也因近代敬拜讚美的淺碟文化影響所致。
「聖詩集」,是教會珍貴寶藏,是歷世歷代信徒文學的精華、神學的開花、與靈性的結果。如今,不少被放在傳統教會座位間蒙塵,與老舊的紙本聖經一起,成為教會屬靈意象的襯托裝飾。即或偶被翻動,當代信徒可能當它是本歌詞難懂、旋律不熟,沒什麼人唱的「歌本」。
這其實是對「聖詩集」缺乏正確認識,也因近代敬拜讚美的淺碟文化影響所致。
儷珊老師是我們邀請的第一位基督徒鋼琴演奏家,她是一個不斷在音樂中經歷神帶領的人。音樂可以使人認識神,人可以在音樂中經歷神;就像馬丁路德說的:「美妙的音樂是先知的藝術,可以平息心靈的躁動; 這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宏偉、最令人愉悅的禮物之一。」
唯有在敬拜和事奉中,基督徒的生命才能更豐盛、喜樂和滿足。就像John Piper說的「我們在神裡面最滿足時,就是神得著最大榮耀時。」(God is most glorified in us when we are most satisfied in him)
一個懷孕的年輕女孩引爆手榴彈自殺,以兩條生命的血肉模糊,對殘酷戰爭的蹂躪,發出絕望的吶喊與控訴。這樣的畫面令他震撼哀泣;他禱告並開始寫下這樣的歌詞:
「為這塊土地,我誠心祈禱,願主的真理,若光全地遍照!」
四場講座,場場精彩 政治分化、社會撕裂、媒體事工、疫情後教會的歸位與定位 過去一、兩年,不少教會難以專注於蒙恩得救後對神的敬拜與事奉。有外在因素,也有內在因素。外在是政治、社會和疫情的動盪,內在是教會找不到路。 風吹草動,就牽動教會的敏感神經。怕人家說教會不關心政治,不真懂政治的牧長勉強談論起政治;怕人家說教會不關心種族議題,沒有多熟悉,也要跟風談一陣子;彷彿有談談就意思到了,對社會和教會有個交代就好。因為疫情,有牧者開始大力鼓吹線上事工、甚至對線上教會都開始充滿幻想。似乎連思考都不用思考「教會」的本質是什麼,一陣跟風捕風地呼籲教會和神學院要重視培養線上事工人才,還有主張要教神學生如何談論和參與政治與社會議題。當今有一些華人教會,就像耶2:36,神問:「你為何東奔西跑改變你的道路呢?」 似是而非的命題充斥教會。蔡玉玲教授以自己曾經在媒體工作的經驗、雜誌資深撰述者的觀察、聖經學者的訓練,並「疫情後教會的歸位與定位」調查研究後,整體呈現這一年多來對教會敏感與切身議題的深刻剖析。 「如何在分化社會中保守教會的合一」https://youtu.be/MzqyHvKK-J0 「新媒體與科技對教會的挑戰」https://youtu.be/9J3lwXAPHns 「線上聚會作為教會傳播工具的夢幻與幻夢」https://youtu.be/U3FsZv8IxPc 「疫情後教會的歸位與定位」https://youtu.be/dFZnbxGmrwA 「疫情後教會的歸位與定位」調研的所有相關數據和研究,稍候會更多也更詳細的發表。這個調研經過專業統計學者的解讀與分析,是有效且有意義的問卷。其中有許多數據對教會未來事工發展能提供有效的策略與方向思考。 騰近輝牧師曾說:訂立屬靈的目標,然後藉著祈禱、努力與方法去完成。有努力與方法而不祈禱,是人本主義;祈禱而無努力與方法,是屬靈上的不負責任。華人教會基本上都是中小型教會,不需要這麼多跟風亂象、也經不起潮來潮去的自亂陣腳。教會要定錨神的話語,建造基督的身體,成全聖徒,各盡其職。希望我們的數據研究可以提供給牧長們另一種思考的管道。
美,難道沒有一定的標準嗎?對於教會音樂敬拜的喜好,真的可以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嗎?維真會客室第十集,邀請專研「美學」與「崇拜學」的楊顯基博士(Ian Yeung)為我們精彩分享。